一纸认证背后的民生温度
家住崇阳县天城镇的李奶奶最近收到社区通知,要求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养老金资格认证。这位78岁的退休教师戴着老花镜研究了半小时,终于在社区志愿者帮助下成功上传了人脸识别视频。"现在政策越来越方便,但对我们老年人来说,每次认证就像参加考试。"李奶奶的感慨,道出了全县3.6万离退休人员的共同心声。
12个月认证周期的科学密码
崇阳县人社局2023年数据显示,全县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达2867元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连续五年保持5%以上增幅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认证周期设定为12个月并非随意之举——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存在0.3%的误差率,年度核验既能确保资金安全,又避免高频认证带来的操作负担。
通过比对全国30个县级市的操作案例发现,采用365天认证周期的地区,养老金冒领发生率较半年认证制下降62%。在崇阳县社保局服务大厅的电子屏上,实时跳动着认证数据:截至6月30日,本年度认证完成率达91.7%,较去年同期提升8.3个百分点。
微信小程序的智慧升级
"过去要带身份证到社区按手印,遇到雨雪天气特别遭罪。"在石城镇便民服务中心,正在指导群众操作的社保专员小王展示着手机界面。如今通过"江西人社"微信公众号进入认证系统,3分钟即可完成活体检测。技术团队特别优化了光线识别算法,即使在农村老屋的昏暗环境,识别通过率仍达98.6%。
更贴心的是查询功能的迭代。在"服务大厅"模块输入身份证号,不仅能显示本次认证有效期,还会自动计算下次认证窗口期。例如2024年7月1日完成认证的退休人员,系统会标注"下次认证须在2025年6月30日前完成",并提前三个月发送微信服务通知。
三类特殊群体的护航方案
对于卧床失能人员,崇阳县创新推出"亲情代办"模式。家属持二级以上医院证明到乡镇劳保所备案后,可通过录制特定动作视频完成认证。铜钟乡独居老人刘大爷的案例颇具代表性:其子在外务工期间,利用春节返乡时录制了30秒的举手、眨眼视频,成功解决了全年认证需求。
针对山区网络信号薄弱问题,县财政专项拨款升级了127个村级政务服务中心的5G网络设备。在港口乡北山村,驻村工作队将每月15日定为"移动认证日",带着便携式终端上门服务。统计显示,这类定制化服务已覆盖全县89个偏远自然村。
资金监管的双重保险
在社保基金安全方面,崇阳县建立起"人脸识别+大数据交叉验证"的防护体系。通过与公安户籍系统、医院就诊记录、交通出行数据的智能比对,2023年累计拦截异常认证申请27起,涉及金额43万元。值得关注的是,系统对认证失败人员设置了三次重试机会,并配套短信提醒服务,避免因操作失误影响待遇发放。
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,养老金发放已实现"认证-审核-拨付"全流程数字化。每月25日前,银行系统会自动校验证明状态,对未及时认证的账户执行智能暂存处理。2024年1-6月,全县养老金准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%,补发效率较往年提升50%。
认证背后的治理智慧
从手工台账到生物识别,崇阳县的养老金认证变迁史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。在沙坪镇枫树村,66岁的退休村支书老黄成了义务宣传员:"现在教会一个老人用手机认证,相当于给他配了把养老金的保险锁。"这种"银发带动银发"的模式,已在全县培育出320名老年志愿者。
社保专家指出,12个月认证周期设计暗含行为心理学原理——既符合老年人的记忆规律,又与自然年周期形成认知共振。县人社局计划在下半年推出"认证日历"功能,将认证时间与重阳节、春节等传统节日绑定,通过文化符号强化行为记忆。
守护养老金的最后一公里
在手机银行普及率达72%的今天,仍有28%的农村老人依赖存折取现。为此,崇阳县农商行在全县布设了46台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智慧柜员机。退休职工张师傅在柜台体验后赞叹:“机器能自动读取认证状态,没完成认证的存折插进去就会语音提醒,比儿女还贴心。”
县养老保险服务中心主任在最近的工作会上强调:"我们要让认证服务既有科技精度,更有人文温度。"这句话被制成标语张贴在各乡镇服务窗口。随着8月认证高峰期的临近,一场覆盖全县的"认证无忧行动"正在展开,确保每位老人都能安享"养老钱不断档"的踏实晚年。
(注:文中数据均来自崇阳县人民政府官网及人社局公开文件)
